关羽所使用的青龙偃月刀据说重达八十二斤,但在历史资料中并无确切记载。而典韦所持有的一对大铁戟,重约八十斤,这一点则在《三国志·卷十八》中有明确的记录:“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鼎坤策略,提一双戟八十斤。’”典韦能够挥舞这样沉重的铁戟,毫不令人惊讶。此人食量惊人,一顿饭能吃掉几个人的分量,单凭一个人端饭都难以满足他的需求。食物所转化的能量自然体现在他的力量上,这符合科学原理。从现代视角看,这对八十斤的大铁戟其实并不算特别沉重:东汉一斤约合现在的220多克,若按250克计算,典韦每根铁戟约为10公斤,重量不过是半壶老酒玩的龙首鞭的两倍。
半壶老酒体力有限,玩弄铁鞭纯属娱乐消遣,而典韦作为当世猛将,他的铁戟是用于战斗保命的,因此每根二十斤的铁戟在普通体质较弱的现代年轻人眼中看来似乎沉重,但实际上对他而言完全在可控范围内。现代所谓“轻盈”的年轻人挥动二十斤铁戟远比“吃个桃儿凉凉”困难得多。
关羽和典韦使用的长刀与大戟,在今天的“嫩草”眼里重得惊人,但在宋朝和明朝的猛将看来,那些武器恐怕不过是小孩的玩具罢了。无论是关羽的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还是典韦的八十斤大铁戟,都远远不及他们手中兵器的一半重量。
展开剩余81%社会和职场中常说:“你不行,不代表别人也不行。”这句话其实来源于《庄子·秋水篇》中的哲理:“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我们都学过《芋老人传》,其中一句话寓意深刻:“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曾有一部科幻电影描述未来人类因机器人普及不再从事体力劳动,导致人体特征发生变化:四肢细长如青蛙,嘴变成小洞,只靠营养片维生,头部和眼睛异常发达,几乎占据半张脸。这种设想有其合理性,比如我们平时敲键盘,手指会更加灵活鼎坤策略,而腿脚却日渐不便,脑袋和腹部也逐渐增大。
受“小鲜肉”审美影响,曾一度流行男子粉面红唇、弱不禁风,体重一二十斤的兵器对他们来说几乎成了挑战。有传言说有人拿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兵器,面对弱不禁风的美男子,后者只能发出尖叫,令人误以为有人侵犯了他们。
言归正传,我们先来看史料中记载的重型兵器,再探讨古代冷兵器战争的简洁与残酷。典韦的一对铁戟换算现代重量不到四十斤,而岳云所用的铁椎(一说铁椎是大铁锤,也有人称其为铁椎枪)则重约典韦铁戟的两倍多。
《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列传第一百二十四·岳飞(子云)》中记载,少年英雄岳云年仅十二岁便随张宪征战,力气惊人,军中称他“赢官人”。他出征屡立奇功,常手持两根铁椎,重达八十斤,率先登城。相比之下,隋唐猛将罗士信十四岁入军,曾与秦琼并肩作战多年,岳云的军龄更短但表现同样出色。
关于岳云的铁椎重量,是典韦铁戟的三倍。熟悉古代度量衡的读者知道,宋朝一斤约六百克,八十斤约合现代四十八公斤,远重于典韦的二十公斤。岳云勇猛异常,但他的铁椎并非史料记载中最重的兵器。明史记载大明临洮总兵刘綎所用镔铁大刀重达一百二十斤,是岳云铁椎重量的三倍多:“綎于诸将中最骁勇...所用镔铁刀百二十斤,马上轮转如飞,天下称‘刘大刀’。”
明清度量衡大致相同,一斤约六百克,因此典韦八十斤铁戟约二十公斤,不到岳云铁椎重量的一半,也远不及刘綎大刀的三分之一鼎坤策略,只有约四分之一。粗略翻阅唐宋明清史料,使用超重兵器的名将众多,如秦琼的大铁枪、李嗣业的陌刀和大棒、李存孝的长槊和铁挝等,鲜有人能轻松操控。关羽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和典韦八十斤铁戟,在史料中根本无法跻身前三,原因也与当时冷兵器战争的战法和技术有关。汉末三国时期的马镫尚未普及或只有软马镫,这限制了大将所持兵器的重量。
随着马镫普及和锻造技术的提升,古代将士的铠甲和武器有了显著进步,如明光铠、冷锻甲和铁浮屠。虽然难以达到刀枪不入,但一般兵器已难以穿透这些防具。古代战争少见大将单挑,然而大将装备远优于普通士兵,超重武器成为克敌制胜的有效手段。许多大将仗着厚重铠甲,骑快马冲锋陷阵,即使被围困也能突围。
为了对抗面部重甲大将和重装骑兵,狼牙棒、鞭、锏和锤类武器的重要性与重量不断提升。试想一把重达一百二十斤的无刃大刀砸在身上,骨折筋断几乎是必然的伤害。
或许有人质疑,古代冷兵器战斗往往持续整天,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武器不至于让古人力竭吗?实际上,古代一“合”的战斗远不同于电视剧中的反复厮杀:双方在一定距离对冲,若一方突破对方阵型,战斗即宣告结束,即所谓“不一合,某大败”。一合之间,士兵可能仅有一次出手机会,若重武器能迅速压制对手,胜负早已分明。若首次对冲未果,双方会撤退拉开距离,整队准备下一次冲锋。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往往用于调整阵型和更换人员、战马。
战场瞬息万变,胜负常在一招之间。使用重兵器的优势明显,如小说中郭靖所言:若一拳有万斤之力,对手即使再高强的招式也无济于事。冷兵器时代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一力降十会”,绝对力量压倒一切技巧。
关于古代战斗“回合”的概念,无需赘述,看过《亮剑》中孙德胜“骑兵连进攻”的情节便能理解。我们重点讨论的是,在冷兵器时代,适当增加刀枪重量,在阵地对冲中占据优势,同时不会轻易因体力耗尽而失去战斗力。每个重武器士兵击败一个敌人,敌方阵线可能崩溃,剩下的就是追击收割战果。
现代人难以理解古代兵器为何愈加沉重,主要因为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与我们大相径庭。如今多数人未经历体力劳动,搬运五升纯净水都需帮手,挥舞数十斤甚至百斤兵器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半壶老酒曾参与东北冬季工地施工,面对冻硬如石的土地,同事挥动八磅大锤打钎子,每五十或一百下换人。伙食简单,韭菜包子不多油盐无鸡蛋虾仁,却足以支撑劳动强度。现如今,烧麦半笼尚难吃完,提二十斤大米上楼也需歇息,体现了生活环境导致的体力巨大差距。
半壶老酒经历过体力劳动,深知力量靠锻炼而来,因此对古代将士依靠重兵器建功立业毫不惊讶。熟悉历史的读者也知道,许多普通百姓中有惊人力气者:有人为赢得一顿饭能搬起三四百斤电焊机,有人扛二百斤水泥预制板盖房。若这些人穿越回古代,或许真能挥起百斤重兵器,成为名副其实的悍将。
发布于:天津市翔云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